全文摘自:《糖尿病之友》 2012年第12期
相關鏈接:施萊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醫療耗材設備研發、生產、銷售、服務的公司。從1999年創立至今,施萊一直追求為醫療機構和患者提供適用的產品,而不斷在醫療耗材領域內努力,成為了中國末梢采血器和一次性手術刀的生產企業。
一心做一件事情,把一件小事做大,把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得不平凡。用這句話來形容蘇州施萊醫療器械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施萊”)在采血針方面所取得的成就,非常合適。
13年時間,施萊自主研發的采血針頭已經銷往全球30多個國家,銷量在中國很大。小小的針頭,是怎樣創造了如此大的成績?這13年中,他們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?為此,記者采訪了蘇州施萊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總經理施國平先生。
記者(以下簡稱“記”):針頭是一個很小的產品,當初你們為何會想到做這種小產品?
施國平(以下簡稱“施”):我父親1997年開始研發做起了針頭,而我是在2000年后參與這個開發過程的。剛開始,我們對這個市場前景也并不清楚,我們只是照著國外的學,根據國外的樣品做產品。到了1999年,我們成立了蘇州國杰醫用器械有限公司,開始著手生產自己的針頭并出口美國市場。到2004年后, 我們即根據市場需求、用途,開始做市場研發,做自己的品牌了。
記:你們在糖尿病領域的產品主要是血糖監測用的針頭?
施:是的。為了防止血液交叉感染,我們又將針頭分為家庭個人采血檢測使用和醫院采血兩類。目前的針頭,在中國市場主要是買試紙送針頭。目的是降低血糖監測的成本,方便廣大患者。
在糖尿病領域,我們未來還打算做胰島素注射針頭。這個產品在今年年底將會在國際市場上市,預計兩年內會在國內市場上市。
記:你們的針頭剛開始是做國外,然后轉到國內,整個過程遇到過什么麻煩嗎?
施:整個過程總體來說比較順利。因為國外市場對產品質量要求很嚴,我們已經適應了國際市場的競爭。所以當進軍國內市場時,我們的產品質量,讓我們能很快在國內站穩腳跟。進入國內市場后,我們的業務模式主要分為兩塊,一方面是血糖檢驗的b2b結構(企業對企業),我們直接對工廠銷售;另一方面是做醫院檢驗市場,進行經銷商的網絡建設,這是從2009年開始的。
記:你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?
施:概括起來,可以分為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兩方面。
外在因素,當同行都還在做國外市場的時候,我們已經開始著手做國內市場。我們從2004年開始與多家血糖儀公司合作開拓國內市場,并形成了自己的影響力。到了2008年,因為一個血液交叉感染的醫療事件,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召集相關廠商開會,隨后衛生部出臺了一份文件,要求中國醫院都要用采血器。由于我們是中國國內做針頭的廠商,而且經過幾年的發展,已經形成了自己的品牌。所以,我們得以飛速發展。內在的因素,我前面已經提及,就是我們在國際上馳騁多年,產品質量有保障。
記:您覺得您是幸運的嗎?
施:生在當下這個年代的都是幸運兒,我只能說大家都有機會,機會也隨時都會產生。但是機會永遠是給有準備的人。
記:你們的宗旨是“為人類健康不懈努力”,這句話有點大。能具體談談你們做了哪些事嗎?
施:的確,這個宗旨或許有點大,但從一個生產醫療器械的公司而講,我認為從以下兩個方面也可以體現:第一,醫療產品對人類健康而言,使用性能尤為重要, 我們為了產品在不斷地努力。我們開發的醫療器械產品,質量都是優先考慮的。40多人的研發團隊,其中有20人以上在本行業內擁有5年以上研發工作經驗,我們擁有十多個系列共40多種產品,每年有新產品投入市場,同時我們也與各品牌公司保持著在新產品上的開發與合作。
另一方面,人類的健康事業不應該是建立在昂貴的醫療消費基礎上的,我們是通過設計來降低成本,生產出讓更多的患者消費得起的醫療器械產品。希望血糖監測的系列產品能夠早日全面普及到家庭,作為生產針頭的廠商,我們正不斷地為此努力。
記:您如何看待健康?
施:我們現在對健康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。大多數從事健康工作的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已經患病的人群上。就拿糖尿病人群來說,大家都在講患了糖尿病后,該如何控制飲食,要監測血糖,并堅持吃藥、運動,等等,卻忽略了那些沒有患病的人群其實也需要健康知識。因為這群人如果不注意健康生活方式,未來3年或5年,他們可能會患糖尿病的。這是我們都應該關注并影響的一群人。